2014-11-18 18:12
LiLily_Li
一探歷史上 鮮為人知的「鄭和下東洋」
[img]http://imgapi.nownews.com/?w=640&q=80&src=http%3A%2F%2Fs.nownews.com%2Fca%2Fd2%2Fcad2a18bfc74dcd57859070da8229a83.jpg[/img]
熟悉歷史的讀者對『鄭和下西洋』耳熟能詳,但是對『鄭和下東洋』卻大都知之甚少。其實這個『鄭和下東洋』比『鄭和下西洋』更耐人尋味。
明朝建立前後,倭寇猖獗,邊患頻仍。明太祖朱元璋一怒之下,斷絕中日交往,實行海禁。朱棣奪得帝位後,希望四海賓服,便試著開放海禁。豈料這一來卻讓日本浪人鑽了空子,如潮水般湧來。『倭寇』勢力漸大,越鬧越凶,甚至有時候明朝官軍都不能敵。顧炎武《天下郡國利病書》記載:『永樂二年四月,夷船一十一隻,寇穿山,百戶馬興與戰死亡。尋寇蘇州府松江府諸處。』
日本浪人僅憑十幾搜木船,在大陸東南沿海一帶如入無人之境。『鬼子』進村,燒殺淫掠。大陸百姓避之不及,紛紛逃難。對此倭亂,明朝小說家馮夢龍在《古今小說》的《楊八老越國奇逢》一章中亦有形象描繪:『舟車擠壓,男女奔忙。人人喪膽,儘愁海寇恁猖狂;個個驚心,只恨官兵無備御。扶老攜幼,難禁兩腳奔波;棄子拋妻,單為一身逃命。不辨貧窮富貴,急難中總則一般;哪管城市山林,藏身處只求片地。』
必須指出的是,明朝所謂『倭寇』,與後來大舉進攻大陸的『倭寇』不同,不是政府正規軍,而是日本政府也管不了的海匪。就像21世紀的索馬利亞海盜,索馬利亞政府也奈他不得。但儘管如此,明成祖朱棣還是決定採取大陸傳統『告御狀』方式,將官司打到國外。於是,『鄭和下東洋』的故事就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,先於『下西洋』發生了。永樂二年,即1404年,鄭和督師10萬出使日本。
大名鼎鼎的『鄭和下西洋』目的有五個:宣揚明朝國威、擴展朝貢貿易、尋找失蹤的建文帝、迎佛牙、加強同海外各國的聯繫。而鄭和下東洋的主要使命是什麼?當然也不排除上述五個目的,尤其是尋找建文帝這一項秘密使命不能排除,因為按照地理方位,建文帝如果流亡海外,應該先到東洋,再到西洋。而東洋首站,當屬與大陸一衣帶水的日本。
當然,秘密使命是不能在史書提及的。史書記載的,都是當政者正大光明的使命。據《明史•戎馬志》記載:只做了兩件事。一件,曉諭明成祖旨意:『使其自行剿寇,治以本國之法。』二件,『許以貿易』。雙方簽訂《堪合貿易條約》,『堪合』乃明朝朝廷頒發的執照簽證。日本人在條約下,與明朝進行『朝貢貿易』 。大陸的絲綢、瓷器、書畫、資財等等,儘可以通過『合法途徑』,而非『野蠻打劫』地拿走。
此時日本,懷義王已經作古。第三代室町幕府將軍足利義滿統一南北朝,明史稱足利義滿為『日本國王源道義』。這個日本的實際統治者,眼見明朝大隊人馬押送著大量寶物到訪日本,也不在君臣禮儀虛名上較勁,遂象徵性地殺了二十多個海盜浪人、將首級送給大明使者做『投名狀』。並接受了明朝封號、金印、冠服等,表示臣服,按屬國的名分向明朝皇帝呈遞國書,奉明正朔。
鄭和帶著20多個倭寇首級和足利義滿『臣服表』回國交差,朱棣找回了超越老爹的面子,滿心歡喜,對日本國『嘉其勤誠,賜王九章』,又向源道義贈送了金銀、瓷器、書畫等物,並允許日本國朝貢團人員總數可多至二百人,在江浙貿易。明史學者總結『鄭和下東洋』,贊其以經濟手段懷柔、『不戰而屈人之兵』。但反觀日本政府這一方,得到了實惠,並無什麼損失。